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结合学校实际,现就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为国家和区域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加大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程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和医者仁心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具体目标
自2021年4月起,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计划。2021年至2023年,建设1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60个,建成具有医学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1个;建设校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5项,凝练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打造15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评选出3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岗。2023年12月底前,实现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全覆盖,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在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领》为指导,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要求,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确保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建设内容
(一)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1.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组织具有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的人员组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不同类型课程立足专业特色和课程育人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建成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交流、观摩和培训活动,汇聚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合力,积极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整体提高。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每年开展1次校级教学改革立项评选工作,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列为学校重点研究型项目,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素质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选题,提升课程思政研究水平。每年各系部至少申报1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学校每年择优认定并启动5项以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二)深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
1.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等公共课程中潜移默化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认真梳理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定位和学生素质提升,各系部要组织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实现共建共享,通过持续建设形成学校的思政资源库。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发1-2门医学和德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通过系列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3.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完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教学各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深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增加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开发切实可行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项目,完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加大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强化课堂育人功能。每年建成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0个。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每年邀请1-2名课程思政专家、教学名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各系部每学期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召开1次以上专题研讨会,逐步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从专业课程的承担者进阶为课程育人的实施者。
2.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学校每年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观摩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各系部、教研室全面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深化课程中思政教育内涵的发掘与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落实,实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二合一”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和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岗
学校对校级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建设成效进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认定,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团队将直接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每年遴选出5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通过督导听课、教师教学观摩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年评选出1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岗。同时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和示范岗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教师在教学中继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推进和带动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统筹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
附件:课程思政工作要点
![](/__local/2/D4/6B/A8A507F3806C5A285B27193E7FD_7D9C4627_2A1DD.png)